时间:2019-09-18 16:12 来源:互联网 编辑:小美
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。韩愈。一。天街小雨润如酥,草色遥看近却无。最是一年春好处,绝胜烟柳满皇都。二。莫道官忙身老大,即无年少逐春心。凭君先到江头看,柳色如今深未深。春色越来越浓,寻春踏春的心早已禁
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。
韩愈。
一。
天街小雨润如酥,草色遥看近却无。
最是一年春好处,绝胜烟柳满皇都。
二。
莫道官忙身老大,即无年少逐春心。
凭君先到江头看,柳色如今深未深。
春色越来越浓,寻春踏春的心早已禁不住。天街小雨润如酥,草色遥看近却无。韩愈的这句描写初春的诗句已成为千古名句,而这句莫道官忙身老大,即无年少逐春心。″更契合我现在的心境,不要说诸事冗杂,年纪老大,已经失去了少年时追赶春天的心情。其实,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春天。
几位文友年前已计划过到新寺道院去探访,并到林家饭店去品尝美味。但春天还没到,乡野也没什么好景致,故商议推迟到春天出行。如今春天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来临了,我们也早已按捺不住出游的心情了。
我们确定3月11日实施密谋已久的计划,我建议这次徒步从江海路向南走,到南庄路东拐到六墩中心路,一路向南欣赏乡村野趣,越过平庄路继续往南到新寺新塘考查千年古银杏和已有800年历史的奉贤最古老的石拱桥通津桥。接着继续往南到新林路,再往东越过环城东路到道院,最后从道院沿新林路到金海路口的林家饭店吃饭,饭后从金海路返回。
六墩中心路上的一排水杉还没泛绿。
红星路的两边绿树成荫。
六墩中心路的一排樟树很茂盛。
小河水清清,河岸边树木成林。乡野清新自然,看着就很舒服。
农田菜园碧绿,一排排的大棚准备就绪。
桃园桃花还沒开,泛红的星星点点的芽苞缀满枝头,看来桃花盛开至少在清明节后。
路遇一座无名的小石桥,已基本沒人行走,也有些年头了。
也有荒着的田地,透过一片树林的枝头,正在兴建的柘林新城映入眼帘。
正在兴建中的柘林新城已初具规模,年底柘林镇政府行政部门就将搬到此处办公了。
路边的菜花开得正旺,这应该不是油菜花。庄行的袁老师说今年缺水庄行的油菜花还很矮,花期可能会推迟,菜花节时油菜花不一定好看。
给菜花来个大光圈的特写。
这朵很漂亮。
这朵也不错。
蚕豆花也开得很旺盛。
也来个特写!
这种开着蓝色小花的不知名的野草,星星点点地密布,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朱自清散文《春》里的“欣欣然睁开了眼”这一句,花虽然小,中间还有一圈白色,像是眨着眼的调皮的小精灵。
工业化正在蚕食着乡村,远处一排排厂房历历在目。
六墩中心路就要到底了,前面就是新寺地界了。
新塘千年古银杏树跃入眼帘!新塘过去也曾是一个古镇,至今留有千年古银杏和通津桥两处古迹。
赖老师低头看着地上的铭牌,袁老师抬头望着古树!
树冠庞大,树枝似虬龙般盘伸,似一幅草书书法作品,遒劲有力!
树身粗大,曾多次遭雷击,已裂为数枝。现在树旁建一铁塔保护古树!
地上的古木保护牌,印证了千年的历史。树前还列有一碑,可惜已人为毁坏,碑前还有些香火,还常有附近的村民来敬奉。
裂纹处印证了千年风雨的沧桑。
新塘镇上曾有一座尼姑庵和一座火神庙,尼姑庵解放初成为了小学校,而火神庙就在此树附近,早已没了痕迹。此树有千年历史,应该比火神庙更为久远。从村民家的庭院里给古树拍了上半身的树影。
近距离再给古银杏树来张全身照。为寻轻便只带了一个50的标头,拍古银树全身照有些吃力。
一位带着长焦的摄影爱好者也在此处考查,我们便请他为我们六人拍了张合影。
在村民的屋旁发现了一块石磨盘,也有些年头了。过去奉贤有木匠、泥瓦匠、石匠、篾匠四大匠,以前建屋少不了要请石匠打几个柱基、檐阶什么的,现如今钢筋水泥,石匠便没了饭碗早已绝迹。篾匠做匾、筛、篮、椅等用具,现在也很难寻了,偶然会在庙会集市上看到卖竹匾、竹筛、竹椅的老人,也不知是否是他们自己打造,而竹篮基本被马夹袋取代沒什么人会用了。
古银杏树前面的通津桥建于南宋丙子年(1216年)距今恰好801年。桥于2000年重修,桥虽稳健如新,但古桥的风韵减色不少。桥东侧呈深褐色、灰色的石块,经历800年风雨的印记明显。
桥西侧在一片菜花的映衬下风姿绰约。
以桥为背景来一张,很不错。
再来一张花为前景的靓影。
桥栏经过整修,有的不是老物件了,桥面改动最大,为方便非机动车推行,中间改成了坡道,古桥的韵味损失不少!
通津桥南岸有块石碑,是2000年重修后所立,新货有些不和谐。
喜欢研究地方史的专家瞿老师和赖老师、袁老师一起研究碑文。
继续往南到新林路,路旁的一条小河水很清,景色也不错。
重游上真道院。
重游圆夙愿。
人稀烟火静。
殿高门扉闭。
无缘拜三清。
上真道院兴建于元代,清同治年间兴盛,民国初期香火更为旺盛,后毁于战火。80年代在原址重建,成为奉贤境内唯一的道院,经历年整修形成了现在的规模,但无道士常住主持,由几名妇女,平时大殿关闭,只有道家重要时节才开放,游人稀少。
道院的门楼还算气派,两层门楼屋檐上翘,两边有两座角楼,整个道院像一座小型城堡。我们在门楼前拍了一张集体照。
院内有三进建筑,第一排三座大殿三清殿、王母殿、刘王殿。
三清是道教的三位至高神,即玉清元始天尊、上清灵宝天尊、太清道德天尊。王母是道教中女性神的最高神,民间误以为她是玉皇大帝的妻子,其实玉皇大帝比她小好几辈呢!
刘王殿我们不知道供奉的是道教的哪一方神,连知识渊博的瞿老师、赖老师也不清楚,在手机百度上查寻一番也未找到答案,晚上我在网上仔细查找了一番才找到答案。道教的驱蝗神名为猛将”原型本是个蝗虫精,发展下来变成了人鬼合一的神仙。明清时期,苏州城里还有五座较大的猛将庙。盛传猛将姓刘,江浙一带有的地方驱蝗的庙宇也叫作刘王庙”刘王殿原来供奉的是驱蝗之神,是祈求庄稼少受虫害,五谷丰登吧!
第二排是斗姆殿,我原以为斗姆殿供奉的是王母,其实不然,斗姆在道教女性神中地位仅次于王母。斗姆原为龙汉年间周御王的爱妃,号紫光夫人”先后为御王生下九子。长子为天皇大帝(即四御之一勾陈上宫天皇大帝)次子为紫微大帝(四御之一中天紫微北极大帝)余七子分别为贪狼、巨门、禄存、文曲、廉贞、武曲、破军,即北斗七星。斗姆是汉族民间信仰和道教所尊奉的一位与众不同的神,源于古代汉族人民对远古的星辰自然崇拜,在汉语里,“斗”的意思是北斗星,“姆”是母亲的意思,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诸多星星的母亲,所以她的地位很尊贵。 斗姆,又称斗姥”
50标头沒法拍全斗姆殿全貌,从胡老师那儿借用一张。
斗姆殿西面是一座配殿一一财神殿,并排供奉着三位文武财神。
斗姆殿东面是一排办公、生活用房。
最南面的一排大殿里堆放着杂物,右边有一圆门,里面是厨房。
今天只有我们这几个游客,殿门都紧锁,厅院里的香火炉里烟灰不多,蜡烛也早已燃尽,这些烟火还似乎是过年时信徒供奉的,和二严寺相比,规模小多了,也冷清多了,道教的衰弱可见一斑。这里没有出家的道士,只有几个有证的道士在道家重要时节来念念经,做做法事,平时为村民操作丧葬为业,鱼龙混杂都不专业。
屋脊上的人物雕塑体现了道教的特色。
上真道院旁是道院镇,镇因上真道院而兴起,兴起于清乾隆年间,兴盛于清同治年间,民国初期为鼎盛期,日寇侵华期间常受日寇侵扰,再加上上真道院毁于战火,道院镇也开始衰败凋零了。
道院镇现不足50米,这座老宅大概是仅存的老建筑吧!
从胡老师处借用了一张街面照。
前年与两位摄友探寻游览西乡古镇时到过此处,偶遇一农妇见我们都挂着相机以为我们是政府人员,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她家看这座祖上遗留下来的老建筑。
农妇原为下乡知青,操着一口正宗的市区上海话,下乡时嫁于当地农民便在此安家。据她说老屋已住了五、六代人了,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。据她说这是一扇经过复旦大学某位教授鉴定过的蚌壳窗,已有上百年的历史,在上海已不多见了。
庭院里还有一口古井,石井栏圈也有些年头了。
老房子经过整修,但还保留着江南民居特有的风墙。
经历百年的老房子也已斑驳破败了。
庭院的墙上靠着一块石磨盘,主人说另一块垫在猪圈里了,有些可惜。
和大多数古镇一样,保存的老建筑已经不多了,居住的也大多是老人和外地人,街道也比较凌乱。
出古镇往东有一条小河,河上有一座建于七八十年代的水泥桥有些破败。
河边有几间拆剩下的老平房,据曾在新寺工作过八年的瞿老师说,这是道院小学旧校舍,校舍基本已拆尽,只剩下这几间房孤零零地有些突兀,道院小学的前面原来还有一所中学,早已不见踪影。
往东穿过环城东路,在金海路口的林家饭店吃中饭。林家饭店原为马路边的一家小饭店,经营农家菜,因其价廉菜有特色在奉贤较有名气,中午时分食客已盈门,饭店扩建了门面,但吃饭还是要预订。
一大盆羊骨汤味道真是鲜美,一大盘鸡肉鲜嫩有嚼劲,河杂鱼、猪大肠、水面筋、煎蛋丝,胡老师点的几个菜都很合我们的味口,大块朵颐,一扫而光。
吃饱喝足沿金海路而回,路遇杨王村,高大的门楼很是气派,号称中国乡村的名片。下次来一次环杨王村徒步,领略一下中国乡村名片的风采。
本次徒步23000多步,行程16多公里。
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:
道院
道院,道士居住的地方。
乡野
乡野,读音xiānɡyě,汉语词语,指乡土、故乡,或指乡村野外。
这个图书馆略奇葩!门票120,进去却一本书都不能看,更不能碰
10-12浙江最良心的4A景区, 门票50包含船费, 风光秀美堪比三峡
12-06